毁掉一个人,从“2倍速”开始

毁掉一个人,从“2倍速”开始插图

不讲废话,只讲认知

大家好,我是不讲废话,只讲认知的卖梦先生。

回顾独自一人生活的日子,养成的最根深蒂固的习惯,恐怕莫过于“倍速生活”。

早起备考,匆匆忙忙洗漱一下,面包牛奶随便应付一下早点,一边捏着提前准备好的半个三明治,一边埋头看着卷子刷着最新预测题;

在家一整天,所有科目重叠交替着加速完成,哪怕再完美的学习计划,也总感觉时间安排还是不合理;

每天完成自定的计划,播放名师课程,径直打开二倍速,不愿听到任何一句与专业无关的废话,更不能容忍授课教师中途短暂的停顿;晚上好不容易有了休息喘息的机会,洗澡时要播放爱豆最新的专辑,吃饭时要刷着最新的剧。

当然,还有贯穿始终的习惯性动作:设置二倍速。

我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习惯了二倍速的语音,慌慌张张播放完了整个剧情,稍一走神便跟不上进度,如果是其他语言,连字幕都来不及看完。

在内卷的时代里,总觉得时间太珍贵太稀少,珍贵到不能浪费一分一秒,稀少到要同时重叠做很多事情才值得。

于是,在某个不易察觉的午后,或许是周末放假闲散慵懒,却心生内疚以后。

亦或是在考试前的狂飙刷题,来不及喝一口水的时候,倍速的人生,早已被迫悄然开始。

毁掉一个人,从“2倍速”开始插图1

01
“坚持这一个方法,一周养成易瘦体质。”

“连续打卡二十一天,你也能轻松实现生活费自由。”

“写作训练营两星期,迅速过稿不是问题。”

环顾四周,这些强烈推销的招牌里,都在标榜着“快”的重要性。

期待着几天就能养成筷子腿,几周便能写一手好字,就连读一整本书的时间都觉得漫长,宁愿用所谓的精华拆书稿作为替代。

表面看来,生活的效率愈发提高,工作的进度条也不断拉满,就连休闲刷剧,也成了一件需要快马加鞭的常事。

害怕被时代抛弃的我们,更害怕被同龄人抛弃,但却忽略了最重要的,被我们自己抛弃。

开着倍速听老师授课,不仅来不及迅速反应消化新接触的知识点,就连记笔记的时间,也被迫草草略过;

开着倍速边刷剧边吃饭,低头夹菜时没跟上女主刚说完的那句话,抬头看屏幕时,感受不到刚入口的菜肴味道;

更令人堪忧的,是似乎总也没了耐心翻开一本书,更没了毅力从头读到尾。

想用味同嚼蜡的拆书稿,来代替整本巨著,想通过三言两语的短视频,来吸收所有精华。

在被动接受信息的时代里,独立思考与自我消化,成了最大的难题。

被嘈杂信息裹挟的我们,恰恰是信息最闭塞的存在。

看似追求时间效率最大化,实质却是“成功”的假象,慢慢失掉了真正的成长能力,被迫成为最后的失败者。

毁掉一个人,从“2倍速”开始插图2

02
一直追求快速人生的我,也曾自以为是地走在所谓的“捷径”中。

儿时练习古筝,连用两年时间通过满级考试,但在为了考级而考级的日子里,没有任何时间停留练习专门指法、纠正试谱,更没有学过任何一篇考级以外的曲目。

本以为这是令人惊喜的飞跃,可多年以后的我,却对曲谱没了半点记忆,没有脚踏实地多年训练的扎实功底,除了一纸证书,竹篮打水一场空。

正如很多家长给孩子报班,都喜欢问上一句:

“多久能自己跳一支完整的舞曲?”

“几周能画出一幅像样的作品?”

“几天能掌握蛙泳?几课时能学完所有泳姿?”

这些有意无意的话语中,本身就透露着倍速裹挟的急迫。

但舞蹈最终的追求是形体的端庄、节奏感的掌握、舞步的训练;绘画真正表达的是内心的景象,对于世界的认知;

游泳真正训练的是协调感、肺活量、肌群练习,甚至遇难时的自救。

这些都不是短期即可速成,更不是倍速便能草草了之。

毁掉一个人,从“2倍速”开始插图3

03
日子需要慢慢过,景色需要慢慢欣赏,躯体走得太快,灵魂容易跟不上节奏。

正如“披头士”乐队的约翰·列侬曾说:

“当我们正在为生活疲于奔命的时候,生活已经离我们而去。音乐需要快节奏,但生活应该张弛有度,否则生活会抛弃我们,我们空有行尸走肉的躯壳,没有灵魂。”

流水不争先,争的是滔滔不绝。

下一次追剧时,不妨用努力尝试用原速欣赏,探索主人公微妙的神情、短暂的情绪波动,为喜爱真正投入时间。

下一次学习时,不妨用原速跟进授课节奏,给思维留下时间思考,给自己留下记笔记的时间。

慢即是快,欲速则不达。

期望你能从“倍速”陷阱尽快走出来,更没被“倍速”毁掉一生。- End -

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: 卖梦先生

© 版权声明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8 分享